I still love; still hate.
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
日日夜夜
「基督徒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?」這個問題,在大學以前,我是回答不出來的。
大學以前,我總以為世界上人人都會生病,因此總有一天,每個人最終都會需要醫生。但當年紀漸漸稍長,我才發現即使生病,不願意去看醫生的原因實在太多了!有人不喜歡吃藥、有人害怕打針,更有些人,只是單純討厭醫生,而這些人,就算不治癒,也能找到方法看病,甚至最後根本不需要看病。
「這個世界的人們原來不需要醫生啊!」面對這個浩大的震撼,我驚訝不已。
基督徒面對這個世界,很多時候其實霧裡看花,以為自己待在溫室裡被好好地保護著所以無須關心,但其實久了就會發現,這群稱為「被撿選的族類」們並不是好端端被神放在溫室裡的,我們和大地擁有同一片天空,我們和萬物享有同樣的資源,而這個世界裡的所有物種,他就在你我中間,日日夜夜交錯、碰撞,不曾改變。
於是我發現,基督徒並不是和這個世界隔絕的,相反的,我們就生在世界,無時無刻和這個世界的人們生活在一起,一起奮鬥,一起成長;無形之中,其實所有的一切都緊緊相連,我們無法忽視,而且不只不能忽視,還必須努力做出回應。
回應為什麼重要呢?因為畢竟基督徒來到了這個世界。
先不論我們是先成為基督徒才來到世界,還是先來到世界才成為基督徒。但我們必須承認,不管誰先來後到,我們的身分非常多元,可能是某某某的同學,可能是誰誰誰的朋友,甚至是家人,更是社會公民,因此沒有理由不遵守規矩,更沒有理由拒絕每個人成為自己生命中的過客。
為什麼這麼說呢?在我大學的時候認識了一些同學,這些人成了我的好朋友。
朋友A是個傳統道教家庭長大的女孩,愛狗,更愛自己的家人。我邀她來了幾次教會的團契聚會,還在要外出拍片前教她如何向神禱告,希望明天不要下雨,於是,隔天真的大晴天。於是之後我一樣積極地邀請她來團契,但有天她卻跟我說,教會的人非常熱情,但每次總覺得格格不入,請我不要再邀她去教會了!
朋友B是個從南部上台北讀書的小伙子,非常多話,一開始看起來並不討喜,但不知怎麼搞得就很聊的來。熟了之後,和朋友A一樣,我也邀請他來教會參加團契,但這次他馬上拒絕我。
「我是不可能會信基督教的!」他說。
「為什麼?」我問。
「因為你們基督教討厭Gay!」
「你們的耶穌討厭我!」
「我真的不懂,你們居然相信一本書裡寫的就要來恨我們!」他插著腰並生氣地跺起腳來。
此時,他的跺腳聲在學校停車場裡充斥著回音,他的一字一句更重重地衝撞了我。
其實在大學裡我還認識了朋友C朋友DEF各式各樣不同的人,他們的生命有著與我截然不同的歷程。因此我得出一個結論:信仰不是有沒有生病和看不看醫生的問題,這是一個「認不認為」生病和「認不認為」需要醫生的問題。
我們是否曾經理解人其實非常渺小存在的事實?有多少矛盾衝突我們無法理解?有多少感受沒有切身經歷就無從得知?甚至,更有多少痛苦我們未曾看見或選擇視而不見?
因此,當你知道別人擁有不同宗教、知道別人被自己的信仰排斥的時候,你會如何選擇?
一、和他繼續做朋友,和平常一樣相處,當沒這回事。
二、理解他,並且成為他真正的朋友。
然後我選擇了後者。我不知道大部分的基督徒是否和我一樣都會選擇後者?還是從未做出選擇,所以成為前者?但是選擇後者的原因,絕對是為了身旁這些朋友日日夜夜反省我的信仰所得出的結果。
於是我理解朋友A,格格不入的原因在於從小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讓她產生反感,她愛她的家人,並且必須和家人一起信奉同一個宗教。站在她的立場理解後,我該如何愛她?該如何告訴她「神」是一個怎樣的概念?又該如何讓她相信「神」存在的事實?
我也理解朋友B,更告訴他我認識的神是一個怎樣的神,而聖經又是一個在怎樣的時代脈絡下所產生的,基督徒們信奉它,但絕對不會拿來恨你!因此我盡全力讓他感受到我愛他,那種愛其實就和神的愛一樣,是不變的真理。
朋友A和朋友B的故事其實還有非常長的後續,在這裡就不贅述。但真心期盼我認識的所有基督徒,對於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,必須做出回應!千萬不要再說出「與我何干」這種話!如果我們冷漠,我們視而不見,只關心自己有沒有好行為,最後能不能進入天堂,那麼,這樣的天堂,真的值得我們進去嗎?
相反的,如果基督徒無法回應世界,我大膽地說,你根本無信仰可言。喔不,這不是我說的!是我理解的朋友們說的!是這個世界的人用放大鏡看我們說的!因此,我們是否可以為了這個世界的所有人們日夜反省自己的信仰呢?我們是否可以為了他們,重新檢視自己的信仰是否能夠回應他們呢?
因此最後當我理解了這個世界,並且為此日日夜夜反省我的信仰,才知道,原來基督徒來到世界的目的,求的不為別的,只求德蕾莎修女曾講過的一句話:「願上帝讓我的心完全的破碎,好讓整個令人心碎的世界能夠湧入我的心。」
訂閱:
意見 (Atom)
